今年以来,面对压力挑战,中国制造走势稳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5.4%、26%。近年来,面对一次次风浪考验,中国始终保持体量规模稳健,“新三样”崛起,5G、人形机器人领跑全球,一个个产业加速成长、不断壮大。风雨洗礼,练就了中国制造的韧性力量,也让众多中国企业更加坚定,越是面对不确定因素,越要克难奋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技术攻关中夯实底盘。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牢牢把握核心技术。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中国产业深刻嬗变。以汽车产业为例,2024年营收增长53.6%,国内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份额超40%,跳跃的数字背后,是国内汽车产业奔向“国产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举措,打出产学研用“组合拳”,加强本土供应链建设,提速国产化步伐。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为抓手,一个个产业踏上了稳链强链的征程。找出堵点卡点,摸清薄弱环节,分领域制定方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高核心能力;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大手拉小手,坚持点链协同,聚焦重点领域进行全产业链能力建设,健全多元供应和优化布局机制。高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夯实了产业基础,增强了发展底气。
在科技创新中激发活力。推动产业发展,既要有稳的基础,更要有进的动力。各地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纺织业加大新材料研发,引入AI等技术重塑生产流程;钢铁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重点企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电子业推陈出新,折叠屏手机等领跑市场,在应对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一个个新产业向新优势产业转变,中国制造浮现新版图。DeepSeek一马当先,多个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竞相涌现;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已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各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让中国经济充满朝气活力。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各地各部门要强化科技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在深耕市场中拓展空间。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应对风险的坚实力量。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医疗装备、操作系统,每个中国产业成长背后,都有着大市场的托举。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深耕国内市场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产业大踏步走出去,见世面、经风雨,强本领、创机遇。从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到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领域有了更多开放试点,我国持续加大开放合作,推动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面对压力挑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具备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给了中国产业乘风破浪的底气。在应对一次次挑战中,中国产业练就了更加稳定的内核,涵养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