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连片农田里,一台台大型地膜回收机正轰鸣作业。随着机械缓缓前行,残留在土壤中的废旧地膜被卷齿翻起,经过筛土、分离后,成卷的地膜被归集到储存箱中,原本散落着碎膜的耕地逐渐恢复整洁。
“过去人工捡膜,效率低,现在这台机器一天能收300多亩,效率提高了不少!”种植户李新荣站在田埂边,指着身后刚清理完的土地说。他今年承包的2000亩玉米地已全部采用机械化回收,“残留地膜少了,土壤透气性好,出苗率明显提升。”

“以前觉得地膜埋土里无所谓,现在才知道会破坏土地。旗里宣传‘谁使用、谁回收’,回收地膜政策,咱肯定得积极响应!”乌盖苏木富海二队农户段金泉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旗农牧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扶持,推动地膜污染治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按下“加速键”。

“残留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长期累积会导致耕地板结。通过政策补贴和社会化组织,2024年全旗地膜回收率达85%以上。”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薛冬介绍。

为破解地膜回收难题,乌拉特后旗构建“企业回收+网点归集+农户参与”体系,推广0.015毫米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提升可回收性,建立地膜使用台账,确保“使用一亩、回收一亩”。

“接下来,我们将扩大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范围,推动地膜治理与土地保护相结合。”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薛冬表示。
田地里,成捆的回收地膜被装车运往加工厂,经过再生处理,将变身市政管道、塑料制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
乌拉特后旗融媒体中心记者:张鼎晖 柴廷欣 杨籽鑫
新闻编辑: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