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擘画新蓝图。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迫切需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显著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将数据、知识、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在浙江“未来农场”,通过智能传感器、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监测,大数据技术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使农业生产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从粗放经营转向精准管理。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急需、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要素优化配置,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黑龙江垦区,通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水稻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每亩节约成本200元以上,增产10%以上。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应对耕地资源约束、劳动力短缺等挑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